锚定《智能建造导则》内核,厦门链建科技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规模化落地
锚定《智能建造导则》内核,厦门链建科技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规模化落地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了《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旨在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全生命期的应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导则》明确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推动全流程协同,构建建筑业新型工业化体系”。作为国内基建工程产业价值网络的创新引领者,链建科技凭借“区块链+AIoT+产业互联”的核心技术矩阵,深度契合《导则》框架要求,以“数字基座+生态协同”的双重优势,通过“城市级、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4级打造基建产业平台矩阵,赋能数字化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高质量开展,促进建筑产业全链条互联协同,成为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规模化落地的标杆力量。
区块链筑基:破解数据孤岛,构建可信产业链生态
《导则》强调“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管理”。链建科技以区块链为信任基座,首创建筑行业跨主体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工程数据从勘察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链上存证、多方共管”。对于建设单位,从地质检测到BIM模型,从质量安全管理到成本内控数据,皆可实时上链;横向穿透企业各业务平台系统,纵向为集团跨层级管理赋能,确保业务数据、审批流程真实可追溯,为《导则》中“数据贯通与安全交付”提供技术保障,从项目级建立“全参与方、全要素、全过程”协同管理体系,从企业级提高公司对多项目管理效率,降低数字化运营成本,从行业级汇聚行业“人、材、机”关键数据要素,助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AIoT赋能:驱动人机协同,激活全要素生产力
《导则》明确要求“推动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全方位数据共享与协同”,并提出“建立智慧运维平台,实现建筑结构健康与设备运行的智能监测”。
链建科技以AIoT物联感知网络为核心,深度融合BIM与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端-边-云”协同的智慧工地体系,通过全场景布设环境传感器(扬尘、噪声、温湿度)、智能摄像头、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人员轨迹、机械状态、绿色施工能耗,构建智慧工地数字孪生体,智能监测预警高危风险作业场景、行为,形成智能驾驶舱,高效保障人机协同作业质量安全,精益管控施工现场资源,实现施工管理精准化与运维决策科学化双重突破。
产业互联引领:重构生态价值链,释放协同倍增效应
《导则》要求“构建城市级智能建造协同平台,推动产业链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链建科技以城市级产业互联平台中枢为纽带,聚合产业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周期解决方案,打造“供应链+服务链+数据链”三位一体的生态协同平台。通过打通建设单位、工程总包、监理机构、供应链厂商等主体的数字化通道,进行线上供需对接,市场资源配置,将传统环节孤岛作业升级产业协同网络,推动产业链从“规模冗余”向“精准供给”转型。同时,在产融赋能维度,链建科技依托产业级数据资产池,创新“数据增信”金融模式。通过区块链确权工程合同、应收账款、设备物权等核心资产,构建可信的产融协同平台,助力中小建筑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同时,整合项目进度、质量评价、供应链履约等实时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评估与资产监管的穿透式视角,将传统基于抵押的授信模式升级为“数据驱动”的信用体系。形成“产业提质-金融赋能-生态共赢”的良性循环,为《导则》提出的“建造-金融一体化创新”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框架。
当《智能建造导则》遇见链建科技的创新基因,一场建筑业的“数字觉醒”正加速到来。从区块链筑基的数据可信,到AIoT驱动的人机共生,再到产业互联重构的价值网络,链建科技不仅诠释了《导则》的技术内核,更以“全场景覆盖、全链条贯通、全生态共赢”的实践,为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在这场变革中,链建科技既是规则的遵循者,更是未来的定义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资讯排行榜
-
2023-05-15 09:24
-
2023-05-15 09:54
-
2023-05-15 10:33
-
2023-05-15 11:42
资讯热门推荐
-
2023-05-15 09:24
-
2023-05-15 09:54
-
2023-05-15 10:33
-
2023-05-15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