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未来能源发展的价值主张

 

——施耐德电气与国网能源研究院携手发布《挑战与信心,一往无前——能源趋势研判》报告

钟能炫

当前,伴随着气候和能源问题的严峻考验,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使用国,已经成为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旗手。今天,来自政策、市场与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正共同塑造着能源转型的步伐和姿态。

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进程,中国能源转型的未来发展绘卷,仍有待在各方的努力下逐渐铺陈展现。当前,产业界及科研机构也正试图在现有政策和规划的框架下,对能源产业的前景进行探究,对可能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进行研判。近日,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与国网能源研究院携手发布了由双方共同编制的《挑战与信心,一往无前——能源趋势研判》,指出电气化、绿色化、市场化、数字化、人本化与共享化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价值主张。在这一框架下,这一研究报告对能源产业和能源系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度“把脉”,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参考意义的观点。

进一步提升能源保供能力,抵御日趋复杂化的安全风险

在能源供应的基本面上,该报告坚定强调了能源保供对保障国计民生和生产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在这一基础上描绘了能源供应体系转型的趋势与边界。报告指出,能源供需协同矛盾仍然是未来中长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国情,但安全保障的挑战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特征。在这方面,煤电的基础性地位仍是能源供应的基石,风光接入后的系统成本才是多种能源互补互济的衡量尺度。

在这一基本面之上,报告还提示了能源保供稳定性的一系列潜在风险。能源的资源属性与市场属性决定了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将是一个反复磨合的进程,但始终要警惕过度金融化对能源保障稳定性的影响与伤害,防止出现类似美国雪灾“击溃”电力价格体系等乱象。对此,报告的联合编写方国网能源研究院认为,需要高度重视日益复杂化的安全性挑战:极端情景“常态化”、安全防御问题“病毒化”正倒逼重新定义安全韧性边界与安全防御策略,优化存量资源以降低安全冗余成本将成为可推荐的举措。

能源电力市场体系重构,产业价值链分化提供增长机遇

能源系统的发展,不仅仅是肩负国计民生保障的承重之旅,同时更是充满变化与革新的机遇之旅。特别是能源电力消费行为的转型,将为能源电力市场机制的变革带来可观空间。例如报告中指出,能源电力消费将实现“集中式”与“分布式”更加灵活的重构,但也需要注意转型过程的平稳过渡,防止新旧基础设施冲突和搁浅投资,避免路径依赖锁定效应问题。

与此同时,能源电力生产消费行为正在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转,电—碳耦合的计量革命将重塑资源要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刻画方式,并进一步催生全新信用机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逐步建成,将与碳市场产生有机融合。预计2025年前后,全部电力企业将参与到碳市场交易,因此计入发电成本的碳价将通过电价传递至需求侧,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与流通。

此外,伴随着能源电力市场机制更加充满灵活性,以及市场参与者角色的进一步细分,新的市场机遇也将随之诞生。报告认为,能源电力产业链价值将持续分化,优质稳定的电力服务和绿色低碳的用能服务将成为未来最具前景的新增长领域。

新技术打开新空间,数字化创新赋能能源系统变革

在电力能源系统的转型进程中,技术的创新无疑将成为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创新的数字化技术成果,将在这一过程中大有可为。报告指出,数字化的共享协同将有望在平衡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与充裕性的前提下,助力配电网实现规模化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同时,基于“西电东送”和“东数西算”的电力与算力相近的供需匹配趋势,决定了未来电算力发展潜力开拓的新空间。

在这一趋势下,电力能源系统对新型数字化技术的需求,也将有望为产业打开新的机遇之门。报告的联合编写方施耐德电气认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转型。例如,利用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精细化管控、清洁能源替代和结合电价的多种能源协同利用,可以为用户提质增效,保障安全、高效、最大化地使用清洁能源。

同时,种类丰富的智能电力装备还可以支持分布式能源高效并网,缓解可再生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问题,调节虚拟电厂与需求侧响应中的用能企业负荷,控制用能企业的外购绿电成本与辅助服务收益。

可见,在政策、市场与技术创新各类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能源转型的道路既充满了需要积极防御应对的风险和挑战,更不乏激发市场活力、为产业提供增长的新机遇。相信在规划制定者以及产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推动能源的顺利转型,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助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来源:今日热点网
编辑:GY653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相关推荐

相关词